别做正常的傻瓜(kindle导出)

1. 受众对名人的认可度取决于对他们所担任的角色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名人的气质、职业、年龄、性别等与产品错位,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名牌效应是指由名牌这个无形资产所引发的能够为其所有者或经营者带来新的经济效用的现象。


3. 蝴蝶效应也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压倒一切的差别。


4. 做好热门交易都极有可能迅速变“冷”的心理准备,迅速设立停损位,一旦热点变冷,接近停损位,立即出手。


5. 从众放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 二是从众能够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 三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 四是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五是多少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


6. 在事故发生前,都是有原因、有前兆的,大多是当事人在工作中不按程序做,走近路、图省事造成的。


7. 保持清醒和理智,别被别人的好话套牢,以至让自己陷入窘境。


8. 个体有意切断意识与不愉快事情的直接联系,以回避心理痛苦。


9.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10. 孰不知这种由勤到不勤的转变,对领导和同事而言,同样会产生“褒奖递减”作用,形成“阿伦森效应”。


11.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12. 每个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一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13.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14. 要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恭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指的路走.


15. 三是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的普遍特征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 四是不要以貌取人:我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16. 一是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17.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更多坏品质。


18.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19. 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20. 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这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巴纳姆效应”。


21. 其实,“巴纳姆效应”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简单的考虑一下,我们不定时的需要对我们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我们自己在要做这种思考的时候难以明了自己的人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需要一个外界的东西来给我们一个评价,正是我们的这种需要使得“巴纳姆效应”发生了。


22. 巴纳姆效应”,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对于一些关于人格等问题的很笼统很模糊的描述,很容易就把它认为是对我们人格的准确描述,从而我们深深地相信这些描述就是针对我们人格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


23. 如同样的消费品可以少买;同样的食物,可以分多次享用等。


24.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5.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26.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27.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8. 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29.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3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某一事物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即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效用)随着消费速度的增长而下降。


3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同一物品是有效的,不适合不同物品的消费情况。


32. 人总是想超越自己,这也许是人类的优点,也许是我们一切幸福和不幸的根源。


33. 决策线索的简易性,再加上信息的非完全对称性和对时段的忽视,使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作出的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判断和选择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圆满和理性的。


34.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卡尼曼早已指出,人们作决策时,并不能看到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只是在自己的存量知识中,选用某种容易评价的、现实的、显而易见的、直观的,眼前的线索或标准来进行决策。由于存量知识的有限性,再加上只对时点上的东西进行判断,从而忽视了时段,所以,看似理性,其实却是有限的。


35.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中,面对多种供选择的方案,因为选择某一方案而需要放弃其他,而做出这种选择将丧失做出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这个潜在利益就是机会成本。


36.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


37. 你要做一件事情,机会成本是不能避免的。不是在这里付出代价,就是在那里付出代价,逃都逃不掉。


38. 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39. 对于非开不可的会议,日本的老板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大家都站着说话,没有舒适的桌椅,没有香甜的咖啡,更没有免费的午餐。


40. 危机处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当,使事态扩大及蔓延。


41. 策划或决策失误。 2.前期调研、评估、论证工作准备不足,造成中途出问题而无法进行下去。 3.有良好的策划、计划,但执行中偏离轨道,造成事与愿违。 4.执行中发现存在问题,但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


42. 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企业是比较有利的,


43. 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


44. 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判断。


45. 一个投资项目,一是投资额比较大,二是回收周期比较长,投资项目一旦确立,开弓没有回头箭,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你都只好接受。


46.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47. 经济学家把结婚钻戒叫做沉没成本。女孩子想把男朋友留在身边,就是多让他给自己买昂贵的礼物,最好就是大钻石。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在这个女孩子身上投入了这么多的“成本”,如果再换人,那些大钻石可就变成“沉没”掉的了,当然就更加舍不得离开他的女朋友喽!


48. 这是因为,沉没成本的本质是使人们舍不得理性地放弃,那么在遇到一些不理性的放弃行为时,它又可以反过来把我们往理性的方向拉上一把,使我们的行为更加忠实于当初的目的,帮助我们不要半途而废。


49. 我们就可以给自己事先设置一个“沉没成本”——选择一家比较贵的健身中心,付掉一笔数目不小、至少要让你想起来就心疼不已的会员费。如此一来,当我们嫌麻烦犯懒不想去锻炼的时候,掰掰手指,算算为此花掉的大把钞票,很可能就改变主意动身去了。


50. 如果你好不容易明白过来自己做了错事,就别再固执地期待奇迹发生,大大方方承认好了。既然过去的不可能更改,不妨干脆把它们搁在一边,设想自己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从零开始,只做将来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51. 这样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却常常导致最终更多的损失。


52. 人们在头脑里先形成认知判断,据此做出决定,然后身体才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我们总是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53. 心理学中的“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对象的认知(包括观念、态度、价值、评价等)和实际采取的行动之间需要保持协调一致,不然我们就会觉得别扭、不舒服。


54. 人有一种天然维护自己的倾向


55. 吃饱以后的每多吃一口边际成本都大于边际收益。


56. 假如直接跟送货人员说需要25分钟,可能人家就不等了。这位男士比较聪明,跟人家说10分钟就到,于是送货员在那里等着。10分钟过去了,发短信告诉他还需要5分钟。又过5分钟,再发短信还需要5分钟,然后又重复了一次。送货员等了25分钟后,终于等来了司机。


57. 理性的人做决策时,仅需比较下一步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将来可收回的收益。


58. 沉没成本谬误”。意思是说:人们在判断是否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只应该考虑两个因素:“它将给你带来多少好处”和“你需要为它付出多大成本”。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于把之前已经为这件事做过的投入也考虑进来——虽然这些投入不管是对是错,都是不可能再收回的了。


59.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须的东西。


60. 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61. 身的反应在前,情绪正是身的变化发生时的感受。




评论

© 知返 | Powered by LOFTER